民间文化论坛

日常生活的民俗学研究

  • 表象物资丰饶的生活世界——中国农民画描绘的集市、手工艺和民具

    周星;

    当代中国的农民画经历了从宣传画到旅游商品,再到“新风俗画”的转型,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各地风土人情和民俗事象的描述、记录和表现。如果从民俗学的立场出发,把农民画视为能够反映各地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及民俗文化的“民俗资料”来看待,则其资料的学术价值究竟应该如何确定,或者它作为“民俗资料”又存在哪些局限性,这都需要依据大量的农民画作品,进行必要的检讨。仔细分析农民画作品中最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乡村集市、民间手工匠人和民具等,不仅可以发现其审美趣味的特征,还能够揭示以劳动为美德,以物资丰盈为幸福的价值观。透过对这些乡村常见的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实证性,农民画作为“民俗资料”的价值及其局限性,也都可以得到清晰的说明。

    2025年04期 No.293 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前沿话题·表演理论研究

  • 表演:一位民俗学者的语言人类学生涯

    理查德·鲍曼 ;彭牧;

    在鲍曼的学术生涯中,他对语言人类学关键议题,即语言在应对与完成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问题的参与探讨,深刻影响了他对表演的研究,其中的部分专著和论文已有中译本问世。把那些以表演为取向的成果置于更广泛的语言人类学研究的背景之中,文章将具体讨论表演在发展言说民族志中的地位,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语言人类学领域兴起的一个思考路径,同时也会介绍鲍曼在随后几十年里的一些研究方向,它们主要集中于语言意识形态、互文性、规模问题以及表演形式对新交流技术的适应。其研究案例来自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美国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中部的田野考察,以及对早期贵格会、中世纪冰岛和早期商业录音唱片的历史研究。

    2025年04期 No.293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 在口头艺术的再媒介化研究中彰显表演理论的效力

    孟琳峰;

    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的新书《最有价值的媒介:早期商业唱片中口头表演的再媒介化》以美国早期商业录音为例探讨了口头艺术的再媒介化过程,并在研究中充分彰显了表演理论的效力。运用表演理论,鲍曼在书中细察了新兴媒介对口头文类转变的影响,揭示了表演者适应新兴媒介的过程,并在追寻历史语境中的“声音”的过程中,剖析了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全书以表演理论为视角,考察历史中人们的交流实践,动态、细致呈现了口头表演与新兴媒介的关系,揭示了口头表演在历史流动中的变与不变,其研究背后是作者长期以来对社会话语建构的思考。

    2025年04期 No.293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 理查德·鲍曼的儿童民俗研究

    李欣然;

    理查德·鲍曼是儿童民俗研究发展与转型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对儿童民俗的研究集中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开展的儿童民俗项目。鲍曼的儿童民俗研究始于德克萨斯州在废除种族隔离后“补偿教育”的需求,以“表演”为核心概念,以民族志为方法,推动了儿童民俗研究对动态交流过程的关注,有力反思了“剥夺论”与“成人中心主义”的观念,发现和强调了多元的儿童民俗主体,是儿童民俗研究从“为儿童的民俗”到“儿童的民俗”转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另一方面,鲍曼对儿童民俗的研究也揭示了表演中交流能力的动态习得过程,为表演理论提供了交流能力发展的阶段性视角。尽管这一项目的公共民俗学性质最终因政治阻力和实践局限并未得到充分应用,但在学术上为后续美国乃至世界民俗研究提供了丰富借鉴。

    2025年04期 No.293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特别策划·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启动40周年纪念专题

  • 纪念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启动40周年笔谈

    陶立璠;程健君;韦苏文;龙海清;陆阁丽;

    <正>回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的那些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值得怀念的岁月。1978年,迎来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春天,也迎来了民间文学事业的恢复和蓬勃发展。那时我这个民间文学的新兵,开始新的征程。由原来讲授《文学概论》《古典文论》转向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而且侧重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后来又转向了民俗学。在漫长岁月、漫漫征程中,明确了学术走向,体味到其中的乐趣。

    2025年04期 No.293 5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后集成时代”的文化返场与意义重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地方实践与反思

    江帆;

    20世纪80年代实施、历时20年告竣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程及其成果,涵盖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口头传统文化遗产精髓,堪称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空前壮举,在当下仍显现出超越时空的折光与价值。其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工程”的重要基础与参照对象,更以一种“不可复制的文化记忆”,凸显着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意义。“后集成”时代对这一工程及其成果重新审视,可识察其涵括了一个个微缩版的中国“地方”镜像,彰显着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呈现出深广的文化“增值”空间。这一文化工程及其成果、实践的多维价值有待进一步认知,其内蕴的文化动能也有待深度开掘。

    2025年04期 No.293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2024年度报告

  • 中国民俗学研究2024年度报告

    李向振;姚苏笑;李顺;

    2024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发展态势稳中向好。本年度中国民俗学研究呈现出几个特征:一是随着越来越多年轻学者的加入,现代城市文化、大众流行文化、青年人亚文化、数字社会中的民俗表达等成为重要关注领域;二是民俗学理论探索进入新阶段,学术批评与理论争鸣表现突出;三是不少学者从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或理论或个案的讨论,展现了民俗学关怀现实、朝向当下的学术追求。与此同时,立足本土语汇提炼学术概念的研究还有待拓展,民俗学与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对话与合作也存在不足;如何在数字转型和现代化转型这两大范型中提出更具时代洞察力的学术问题,也是民俗学需要进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

    2025年04期 No.293 9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非遗实践20年专题

  • 非遗的自我发展与可持续路径研究

    马知遥;林霏阳;

    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部分项目在市场适应性、传承机制和社会支持等方面仍面临突出挑战。为此,文章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市场化保护、非遗工坊式保护、数字化保护、建档记录式保护及法律保护的模式进行了对比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发展路径:融合现代设计,创新非遗产品;结合文创开发衍生品,反哺非遗传承;联合老字号企业,增强市场化能力;提倡非遗互助模式,共御市场风险。同时,强调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化生态区保护和区域整体性保护思路,旨在构建全面健康的非遗生态,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No.293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研究——以豫西“骂社火”为例

    徐金龙;张晓雨;

    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着文化治理能力弱化、“空心化”等问题。河南省灵宝市东西常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骂社火”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社会批评和乡村治理机制,它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强化了村民的文化认同和共同体意识。“骂社火”通过独特的表演形式与组织制度构建出教化场域,同时又创造出公共议事空间,赋予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权力。以“骂社火”为代表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治理间存在一定耦合性,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思考。

    2025年04期 No.293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土经验与当代挑战——基于走马镇民间故事项目的个案研究

    王心怡;

    中国民间文学保护工作经历了从古代的“采风”到近代的搜集整理再到21世纪后以非遗保护为主导的发展历程。从走马镇的个案中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本土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与非遗保护工作紧密相接,并在传承群体、地方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学资料的保存与再语境化等方面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但持续性的保护工作也带来了重讲述者而轻其他参与者、官方主导的价值判断影响地方实践,以及讲述实践的展演性质增强而脱离民众生活等问题。

    2025年04期 No.293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 中国非遗保护20年的成就、挑战与展望研究报告

    宋嘉琪;彭牧;杨利慧;康丽;丁红美;

    本报告是“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的研讨成果结晶,对20年保护工作的成就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总结,对当下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反思与探索。20年来,我国积极履行缔约国义务,将非遗保护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推进非遗研究和学科建设,相关工作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当下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代表性项目制度与整体性保护之间存在张力、学术研究不足、学科建设亟待推进等。未来应更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力量,强化整体性保护,探索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总结保护规律并强化相关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2025年04期 No.293 14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书评

  • 普洱茶的社会生命及其意义建构——评《生熟有道:普洱茶的山林、市井和江湖》

    杨程程;

    <正>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在其主编的《物的社会生命:文化视野中的商品》一书中提出一种看待商品的过程性视角,抛弃惯常将商品看作一种特殊物品的观念,将其视为基于限定情境下物的生命史中的一个阶段,进一步指出在商品的社会生活中,政治成为促进价值流变和影响商品特定流动路径的纽带。(1)遗憾的是,阿帕杜莱并未充分解释,未成为商品之物是否具备社会生命?若商品作为物的社会生命史的阶段之一,这一阶段在整个物的社会生命史之中占何种分量?政治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能够解释物的社会生命的因素?

    2025年04期 No.293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阐释》

    黄竞仪;

    <正>岳永逸的《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阐释》以其独特的“生命参与”式田野模式,深入呈现了民国时期北京天桥及天桥艺人的生存图景,在民俗学、都市人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项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乔健主持的“传统底边社会研究”项目,承续了乔健关于晋东南乐户族群调查的学术传统,意图通过对多个特定文化群体传承人及族群文化传承的研究,尝试建构起“底边阶级与边缘社会”的理论,进而更深层次地认知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

    2025年04期 No.29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简讯

    葩丽扎提·阿地里;

    <正>2025年1月18日,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主办、《民间文化论坛》编辑部、《民族翻译》编辑部协办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相关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这部蒙古文经典史诗的汉译本展开了深入研讨。《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方文学与文明互鉴:东方史诗的翻译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由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玉兰副研究员和蒙古族著名翻译家哈达奇·刚合作翻译,其涵盖的两个文本即北京木刻版《格斯尔》和《隆福寺格斯尔》手抄本,是蒙古族《格斯尔》书面传统中流传最广的两个版本。

    2025年04期 No.293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 海峡两岸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论坛在厦门举办

    丁红美 ;

    <正>为加强两岸文化认同和学术交流,推动中国民文学与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优秀统文化的传承发展,5月24日,海峡两岸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论坛在福建厦门开幕。本次论坛由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厦门市石室书院)、厦门市社会科学院承办,《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民间文化论坛》编辑部协办。来自海峡两岸4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及社会组织的近80位学者,围绕“跨媒介视域中的民间文学”这一主题展开了学术交流与对话。

    2025年04期 No.293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