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爱东;
专业性的学术期刊,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研究范式的传播、学术梯队的培育、学科新概念的认受、学术热点的引导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大学的专业教育中自上而下、教学相长的知识传授,专业学术期刊则是平行的、相互促进的信息交流。办好一份有学术担当的专业期刊,对于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一个学科主流学术期刊的成败,关系到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专业学术方向的调整,甚至可以开创和代表一个学术时代。
2019年04期 No.257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 施爱东;
专业性的学术期刊,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研究范式的传播、学术梯队的培育、学科新概念的认受、学术热点的引导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大学的专业教育中自上而下、教学相长的知识传授,专业学术期刊则是平行的、相互促进的信息交流。办好一份有学术担当的专业期刊,对于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一个学科主流学术期刊的成败,关系到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专业学术方向的调整,甚至可以开创和代表一个学术时代。
2019年04期 No.257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 王尧;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对传说的研究方法以主题流变、比较研究、文化审美研究为主,这些都是立足于传说文本的研究。其中以主题流变为大宗,是贯穿70年传说研究史的主流方法。与其并行发展的思潮是对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四大传说"被奉为民间文学的经典作品,研究迄今未绝。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民俗学逐渐开始从文本向语境的范式转换,语境导向为观察传说提供了更为立体多元的维度。此外,都市传说、传说的形态学研究均有较大开掘空间。而与我国丰富的传说储量不相称的是,近70年来的研究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专属传说的理论体系。相比神话、歌谣、故事,传说研究较为冷清,系统的研究专著则更少见。
2019年04期 No.257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 王尧;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对传说的研究方法以主题流变、比较研究、文化审美研究为主,这些都是立足于传说文本的研究。其中以主题流变为大宗,是贯穿70年传说研究史的主流方法。与其并行发展的思潮是对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四大传说"被奉为民间文学的经典作品,研究迄今未绝。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民俗学逐渐开始从文本向语境的范式转换,语境导向为观察传说提供了更为立体多元的维度。此外,都市传说、传说的形态学研究均有较大开掘空间。而与我国丰富的传说储量不相称的是,近70年来的研究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专属传说的理论体系。相比神话、歌谣、故事,传说研究较为冷清,系统的研究专著则更少见。
2019年04期 No.257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 陈娟娟;
民俗学视角下的中国谚语研究发轫于"五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迈入了新阶段。在1949年至今的70年中,相关工作者通过广泛搜集、辑录和整理大量农谚、气象谚和各种社会谚语,并展开日趋多样的深入研究,使谚语研究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中国谚语集成》的调查编撰工作,在中国谚语研究发展过程中尤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搜集辑录了大量鲜活的谚语资料,而且为认识谚语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实证经验,这些经验,与国内外不断深化的理论探讨相呼应,共同促成了谚语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逐渐成熟,以及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发展。
2019年04期 No.257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 陈娟娟;
民俗学视角下的中国谚语研究发轫于"五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迈入了新阶段。在1949年至今的70年中,相关工作者通过广泛搜集、辑录和整理大量农谚、气象谚和各种社会谚语,并展开日趋多样的深入研究,使谚语研究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中国谚语集成》的调查编撰工作,在中国谚语研究发展过程中尤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搜集辑录了大量鲜活的谚语资料,而且为认识谚语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实证经验,这些经验,与国内外不断深化的理论探讨相呼应,共同促成了谚语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逐渐成熟,以及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发展。
2019年04期 No.257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 黄旭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民间小戏研究先后受到政治话语、文学艺术话语、文化话语、遗产话语的影响而形成相应的学术发展阶段。此间,民间小戏作为独立文类的主体地位经历了从模糊混沌到清晰明确的过程,民间小戏的资料建设和史论研究积累推进到历史新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戏研究快速推进,在学科上,呈现出从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从多个理论视角展开研究的发展趋势;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从文献研究到文献融合田野调查、文物考证的发展趋势;在研究范式上,从全景式概论性研究走向个案调查研究,从普泛式的理论总结过渡到从具有地方特征的案例中提炼理论;在研究对象上,经历了从戏转向班、从艺转向人、从俗转向民的变化。学界从多侧面和多角度对小戏的民间性、生活性、仪式性等特质展开持续深入的讨论,越来越接近小戏生存的本真状态。
2019年04期 No.257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黄旭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民间小戏研究先后受到政治话语、文学艺术话语、文化话语、遗产话语的影响而形成相应的学术发展阶段。此间,民间小戏作为独立文类的主体地位经历了从模糊混沌到清晰明确的过程,民间小戏的资料建设和史论研究积累推进到历史新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戏研究快速推进,在学科上,呈现出从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从多个理论视角展开研究的发展趋势;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从文献研究到文献融合田野调查、文物考证的发展趋势;在研究范式上,从全景式概论性研究走向个案调查研究,从普泛式的理论总结过渡到从具有地方特征的案例中提炼理论;在研究对象上,经历了从戏转向班、从艺转向人、从俗转向民的变化。学界从多侧面和多角度对小戏的民间性、生活性、仪式性等特质展开持续深入的讨论,越来越接近小戏生存的本真状态。
2019年04期 No.257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西蒙·布朗纳;龙晓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美和欧洲的民俗学研究方法分别以表演和实践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虽然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所构建的研究方向有一些共同关照的概念化民俗事象,但是作为一种表达行为,两者的理论差距显而易见。为回应社会变动,二者于20世纪同一时刻兴起,但演绎和归纳有所不同,表演往往代表事物的单一性(突现性),而实践意味着民间行为的总体性(优先性)。21世纪的研究轨迹表明,实践理论在民俗学和民间生活研究中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特别是如果这些研究面向日常生活的"移动民族志"(mobile ethnography)展开。尽管可以共享由皮埃尔·布迪厄和安东尼·吉登斯推进的社会学、人类学的实践理论,但民俗学的实践思想集中在根植于重复的、多变的行为和框架性活动中的认知和文化惯例上。
2019年04期 No.257 5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西蒙·布朗纳;龙晓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美和欧洲的民俗学研究方法分别以表演和实践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虽然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所构建的研究方向有一些共同关照的概念化民俗事象,但是作为一种表达行为,两者的理论差距显而易见。为回应社会变动,二者于20世纪同一时刻兴起,但演绎和归纳有所不同,表演往往代表事物的单一性(突现性),而实践意味着民间行为的总体性(优先性)。21世纪的研究轨迹表明,实践理论在民俗学和民间生活研究中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特别是如果这些研究面向日常生活的"移动民族志"(mobile ethnography)展开。尽管可以共享由皮埃尔·布迪厄和安东尼·吉登斯推进的社会学、人类学的实践理论,但民俗学的实践思想集中在根植于重复的、多变的行为和框架性活动中的认知和文化惯例上。
2019年04期 No.257 5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胥志强;
当代民族志影像中的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由特定话语的表征、编码而呈现出来的。本真性则是今天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话语,民俗或非遗是作为本真生活的意象而被发现、表现的。表征不同于自然的传承,而是以一种自反的形态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应对。这种现实即是现代以来都市大众所遭遇的文化异化,民俗寄托着他们对非异化生存的向往和逃离。
2019年04期 No.257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 胥志强;
当代民族志影像中的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由特定话语的表征、编码而呈现出来的。本真性则是今天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话语,民俗或非遗是作为本真生活的意象而被发现、表现的。表征不同于自然的传承,而是以一种自反的形态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应对。这种现实即是现代以来都市大众所遭遇的文化异化,民俗寄托着他们对非异化生存的向往和逃离。
2019年04期 No.257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 戴东阳;
近代著名维新诗人、外交家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之作,其"礼俗志"可谓是其中最具特色者之一。它广泛涉及朝会、祭祀、婚娶、丧葬、服饰、饮食、居处、岁时、乐舞、游宴、神道、佛教、氏族、社会等。正文之外,还穿插多篇"外史氏曰",从各个角度对日本礼俗进行理论的阐述。黄遵宪强调礼俗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的约束力量,对于日本礼俗中的祭祀、佚荡风俗及其变化、神道、佛教,以及结社,给予特别关注。黄遵宪考证典籍与咨询故老的研究方法与途径,彰显他对日本礼俗的研究来之不易,颇足珍贵。
2019年04期 No.257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 戴东阳;
近代著名维新诗人、外交家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之作,其"礼俗志"可谓是其中最具特色者之一。它广泛涉及朝会、祭祀、婚娶、丧葬、服饰、饮食、居处、岁时、乐舞、游宴、神道、佛教、氏族、社会等。正文之外,还穿插多篇"外史氏曰",从各个角度对日本礼俗进行理论的阐述。黄遵宪强调礼俗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的约束力量,对于日本礼俗中的祭祀、佚荡风俗及其变化、神道、佛教,以及结社,给予特别关注。黄遵宪考证典籍与咨询故老的研究方法与途径,彰显他对日本礼俗的研究来之不易,颇足珍贵。
2019年04期 No.257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 毛巧晖;
从现代意义的民俗学兴起之时,"俗"的关注超越"民",即使关注民众亦更多是群体意义而言,并未突出"传承的个体"。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对民间文艺改造中,关注到了"民间艺人",但其以"革命"为旨归;1949年以后对于民间艺人的重视在80年代民俗学迅猛发展中并未沿承。21世纪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传承人"研究日渐兴盛。但传承人不再仅仅是学者视阈或地域文化的"自然"传承者,他们需要进入国家认定体系,在"文化展示"中作为文化承载者对其所传承文化进行"阐释""推广"。文章通过"敛巧饭"这一民俗类非遗项目和布洛陀史诗、盘瓠神话叙事等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论述,进一步探索在民俗类非遗项目中传承人的意义与仪式舞台化展演中的文化承载者"他者化"境遇,以及非遗传承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文化多样性"、地方性知识之"情感阐释"等的影响。
2019年04期 No.257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2K] - 毛巧晖;
从现代意义的民俗学兴起之时,"俗"的关注超越"民",即使关注民众亦更多是群体意义而言,并未突出"传承的个体"。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对民间文艺改造中,关注到了"民间艺人",但其以"革命"为旨归;1949年以后对于民间艺人的重视在80年代民俗学迅猛发展中并未沿承。21世纪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传承人"研究日渐兴盛。但传承人不再仅仅是学者视阈或地域文化的"自然"传承者,他们需要进入国家认定体系,在"文化展示"中作为文化承载者对其所传承文化进行"阐释""推广"。文章通过"敛巧饭"这一民俗类非遗项目和布洛陀史诗、盘瓠神话叙事等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论述,进一步探索在民俗类非遗项目中传承人的意义与仪式舞台化展演中的文化承载者"他者化"境遇,以及非遗传承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文化多样性"、地方性知识之"情感阐释"等的影响。
2019年04期 No.257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2K] - 包媛媛;
传统的温州鼓词有着作为谋生方式的"门头敲"、娱人的"平词"和酬神的"大词"三种表演与传承形态。20世纪后半叶,温州鼓词出现了传承危机。随着温州鼓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级政府设立社区词场,媒体加大了对于温州鼓词的报道,大量研究者投入到对温州鼓词的研究中,传承人和民众也强化了自身对温州鼓词的传承自觉。在此背景下,温州鼓词作为地方标志性文化的身份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并依托《温州曲艺场》的栏目登上了电视荧屏,形成了温州鼓词新的传承形态。温州鼓词的案例显示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赋予了底层民众生活文化的合法性,激发了多元社会主体的文化自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承生态,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意义的重要组成。
2019年04期 No.257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 包媛媛;
传统的温州鼓词有着作为谋生方式的"门头敲"、娱人的"平词"和酬神的"大词"三种表演与传承形态。20世纪后半叶,温州鼓词出现了传承危机。随着温州鼓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级政府设立社区词场,媒体加大了对于温州鼓词的报道,大量研究者投入到对温州鼓词的研究中,传承人和民众也强化了自身对温州鼓词的传承自觉。在此背景下,温州鼓词作为地方标志性文化的身份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并依托《温州曲艺场》的栏目登上了电视荧屏,形成了温州鼓词新的传承形态。温州鼓词的案例显示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赋予了底层民众生活文化的合法性,激发了多元社会主体的文化自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承生态,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意义的重要组成。
2019年04期 No.257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 王文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复兴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前非遗时代的生产复兴,二是面向非遗实践的文化复兴。生产复兴关注保护性开发、产业布局调整、技术适度创新和市场经济效益;文化复兴基于生产之上,突显传统工艺的内生和外延价值,关注其对家族、村落、行业和民族等多层面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揭示并厘清传统工艺复兴的两个阶段,有助于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与本土化实践,有益于深刻认识因文化复兴所带来的传统手工文化自信与价值理性。
2019年04期 No.257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 王文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复兴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前非遗时代的生产复兴,二是面向非遗实践的文化复兴。生产复兴关注保护性开发、产业布局调整、技术适度创新和市场经济效益;文化复兴基于生产之上,突显传统工艺的内生和外延价值,关注其对家族、村落、行业和民族等多层面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揭示并厘清传统工艺复兴的两个阶段,有助于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与本土化实践,有益于深刻认识因文化复兴所带来的传统手工文化自信与价值理性。
2019年04期 No.257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 萧放;岩温宰香;
<正>《美在乡村》a一书,是潘鲁生教授关于中国乡村文化调查研究的一部力作,也是他对自己心心系念的乡村的倾情回报。潘教授兼具艺术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学科背景,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乡村文明、民间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本书是他在田野考察基础上关于乡村文化与民生发展的思考结集,以真切的文字和生动鲜活的图片,记录了他在数十年中行走乡村、探访民艺的见闻,并以跨学科的视角对民间文化生态与资源、乡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趋向等进行了较为深切的阐述。
2019年04期 No.257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 萧放;岩温宰香;
<正>《美在乡村》a一书,是潘鲁生教授关于中国乡村文化调查研究的一部力作,也是他对自己心心系念的乡村的倾情回报。潘教授兼具艺术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学科背景,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乡村文明、民间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本书是他在田野考察基础上关于乡村文化与民生发展的思考结集,以真切的文字和生动鲜活的图片,记录了他在数十年中行走乡村、探访民艺的见闻,并以跨学科的视角对民间文化生态与资源、乡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趋向等进行了较为深切的阐述。
2019年04期 No.257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 陈蓉榕;
<正>在区域民俗与地域文化越发得到重视的今天,各地的优秀民俗志层出不穷,如方宝璋编著的《闽台民俗研究》,将闽台民俗置于中华民俗的大背景下,在空间与时间上进行定位,凸显了闽台民俗的地域特征;再如余婉韶编著的《佛山民俗》,该书系统叙述了佛山民俗的方方面面,细致生动,知识性强。这些区域民俗志往往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力求全面。也正因为如此,这些面面俱到的民俗志往往流于表面化、碎片化,无法以一种整体性视野观照民俗事项,无法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角度去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超自然世界之间关系的变迁与积累。中山大学刘晓春的新作《番禺民俗》,大胆地尝试了对于一个地区的民俗事项进行民俗志的整体研究。这一写作方式,比单一民俗事项的研究显得视野更为广阔,比面面俱到的区域民俗志则更具有整体性,为区域民俗志书写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包括结语共分八章,第一章,地理族群;第二、三章,生产与饮食习俗;第四、五章,民间信仰与节俗;第六章,民间手工技艺;第七章,简要介绍"自梳女"。全书章节清晰明确,笔者将分四部分进行分析。
2019年04期 No.257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 陈蓉榕;
<正>在区域民俗与地域文化越发得到重视的今天,各地的优秀民俗志层出不穷,如方宝璋编著的《闽台民俗研究》,将闽台民俗置于中华民俗的大背景下,在空间与时间上进行定位,凸显了闽台民俗的地域特征;再如余婉韶编著的《佛山民俗》,该书系统叙述了佛山民俗的方方面面,细致生动,知识性强。这些区域民俗志往往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力求全面。也正因为如此,这些面面俱到的民俗志往往流于表面化、碎片化,无法以一种整体性视野观照民俗事项,无法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角度去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超自然世界之间关系的变迁与积累。中山大学刘晓春的新作《番禺民俗》,大胆地尝试了对于一个地区的民俗事项进行民俗志的整体研究。这一写作方式,比单一民俗事项的研究显得视野更为广阔,比面面俱到的区域民俗志则更具有整体性,为区域民俗志书写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包括结语共分八章,第一章,地理族群;第二、三章,生产与饮食习俗;第四、五章,民间信仰与节俗;第六章,民间手工技艺;第七章,简要介绍"自梳女"。全书章节清晰明确,笔者将分四部分进行分析。
2019年04期 No.257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 江帆;
<正>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承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和流动。对民间故事的研究离不开对其载体的研究,尤其是对这一传统的积极携带者——民间故事家的研究。瑞典学者卡尔·威廉·冯·赛多认为,民间故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以一种散漫的状态流传的,只有极少的有好记忆、生动的想像力和叙述能力的积极的传统携带者们才传播故事,仅仅是他们才向别人讲述故事。在他们的听众里,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能够收集故事以便讲述它。而实际上这样去做的人就更少了,那些听过故事并能记住它的大部分人保持着传统的消极携带者状态,他们对一个故事的连续生命力的重视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听一个故事然后再讲述它的兴趣"a。也即是说,尽管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与人类群体都有讲故事的习俗传统,人们都喜欢听故事,或者说故事有广泛的听众,但并不是所有的听众都是潜在的讲述者,也不是所有的讲述者都可以被称为民间故事家。民间故事家不同于一般的讲述者,他们是一些具有较高讲述才能的人。这些人往往从幼年起便喜爱民间故事,喜欢听,喜欢讲;他们大都记忆超群,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在讲故事过程中,
2019年04期 No.257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 江帆;
<正>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承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和流动。对民间故事的研究离不开对其载体的研究,尤其是对这一传统的积极携带者——民间故事家的研究。瑞典学者卡尔·威廉·冯·赛多认为,民间故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以一种散漫的状态流传的,只有极少的有好记忆、生动的想像力和叙述能力的积极的传统携带者们才传播故事,仅仅是他们才向别人讲述故事。在他们的听众里,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能够收集故事以便讲述它。而实际上这样去做的人就更少了,那些听过故事并能记住它的大部分人保持着传统的消极携带者状态,他们对一个故事的连续生命力的重视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听一个故事然后再讲述它的兴趣"a。也即是说,尽管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与人类群体都有讲故事的习俗传统,人们都喜欢听故事,或者说故事有广泛的听众,但并不是所有的听众都是潜在的讲述者,也不是所有的讲述者都可以被称为民间故事家。民间故事家不同于一般的讲述者,他们是一些具有较高讲述才能的人。这些人往往从幼年起便喜爱民间故事,喜欢听,喜欢讲;他们大都记忆超群,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在讲故事过程中,
2019年04期 No.257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 张淇源;
<正>列维·斯特劳斯是法国结构主义的扛鼎之人,其开创的学术思潮致力于透过繁杂、单一的表层文化事实抽绎出现象的深层结构,并在这种结构化体系中辨认类型,找寻彼此的关系,旨在实现对传播学派"推测性"研究范式与功能主义痴迷于"单一文化空间"的双重超越,将语素与结构分析这一方法移植到人类学学科内部。这凭寄了列氏希冀人类学科学化、逻辑化的雄心。《结构人类学》一书堪称列氏在语言、宗教巫术、艺术、神话仪式等多个领域的思想集萃。在列氏的理论大厦内部,巫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双线并置,它整合表象混乱的文化事实,使其被归置到一个有序的系统内部并得以解释。而作为思想所指的巫术体系也因与其他零散的体
2019年04期 No.25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 张淇源;
<正>列维·斯特劳斯是法国结构主义的扛鼎之人,其开创的学术思潮致力于透过繁杂、单一的表层文化事实抽绎出现象的深层结构,并在这种结构化体系中辨认类型,找寻彼此的关系,旨在实现对传播学派"推测性"研究范式与功能主义痴迷于"单一文化空间"的双重超越,将语素与结构分析这一方法移植到人类学学科内部。这凭寄了列氏希冀人类学科学化、逻辑化的雄心。《结构人类学》一书堪称列氏在语言、宗教巫术、艺术、神话仪式等多个领域的思想集萃。在列氏的理论大厦内部,巫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双线并置,它整合表象混乱的文化事实,使其被归置到一个有序的系统内部并得以解释。而作为思想所指的巫术体系也因与其他零散的体
2019年04期 No.25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 李航;
<正>6月20日,"2019中国黄石西塞山区端午节民俗考察及高峰论坛"在湖北黄石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黄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联合承办。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志愿服务处副处长乔军、湖北省民协副主席鄢维新、黄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席祝红梅等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研讨会由侯仰军主持。本次活动旨在探寻端午节俗蕴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时代中华文化创新繁荣。
2019年04期 No.257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 李航;
<正>6月20日,"2019中国黄石西塞山区端午节民俗考察及高峰论坛"在湖北黄石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黄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联合承办。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志愿服务处副处长乔军、湖北省民协副主席鄢维新、黄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席祝红梅等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研讨会由侯仰军主持。本次活动旨在探寻端午节俗蕴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时代中华文化创新繁荣。
2019年04期 No.257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本期数据